經濟“寒流”襲來,實體經濟牽動人心。
從美國提出回歸實業,到歐債危機中屹立不倒的德國,主要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實體經濟的重要性。
今年以來,同全國一樣,湖北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出現回落,經濟運行中不確定和制約因素凸顯,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嚴峻挑戰。產業升級,產能過剩,人口紅利消失,資源成本增加,國際需求減少,貿易保護愈演愈烈……
夾縫中,實體經濟在堅守,在奮斗,在拼搏。
湖北實體經濟,正在經歷怎樣的遭遇,正在發生怎樣的故事?今日起,本報推出《聚焦實體經濟》系列報道,敬請關注。
微利:一噸鋼才賺4毛錢
炎炎夏日里,中國鋼鐵行業仍然寒氣襲人。
2008年下半年,金融危機席卷全球,中國以巨大投資刺激了經濟,也埋下鋼鐵產能過剩隱患。
目前,中國鋼鐵業產能達10億噸,而需求僅7億噸。
鐵礦石成本長期居高不下。今年上半年,鐵礦石進口均價133.2美元/噸,是1994年的8倍。
鋼價下跌成為慣性。螺紋鋼價格從2010年每噸5500元跌至今年6月的3300元,下跌40%。
今年上半年,全國80家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0.19%,在全國工業行業中倒數第一,噸鋼平均利潤僅0.4元。
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——武漢鋼鐵公司未能幸免。從去年初開始,武鋼面臨成立5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危機。
面臨危局,武鋼總經理鄧崎琳發出號召:堅守。
堅守,需要毅力;
堅守,需要勇氣;
堅守,需要智慧。
降成本、調結構、拓市場,在堅守中突破,在堅守中前行。
去年,武鋼利潤17億元,成功守住微利底線。
今年上半年,武鋼營業收入1030億元,同比增長2.4%,利潤同比增長55%,各項指標均穩居全國鋼企三甲。
寒冬中,武鋼挺起民族工業的鋼鐵脊梁。
降成本:一年摳出16億元
“越是困難時,越要加強改革和創新。”武鋼副總經理鄒繼新說。
改革的第一刀,砍向制造成本。
生鐵成本占鋼材成本的70%,礦石成本占生鐵成本的70%。降低制造成本,關鍵在煉鐵環節。
武鋼煉鐵廠廠長陸隆文介紹,高爐是煉鐵的“胃”。以往,高爐的主食是“精料”小米——品位高、粒度大的進口礦。如今,將高品位礦和低品位礦混合用,“小米、糙米混搭著吃”。
這對工藝提出巨大挑戰:“胃”得調理好,不能鬧肚子影響生產,更要保證煉鐵的質量。
通過創新低成本制造技術,武鋼煉鐵廠使每噸煉鐵成本降低100元至200元,去年降低生產成本逾16億元,今年上半年再降成本5.87億元。
為調動一線職工創新低成本制造技術的積極性,武鋼建立5000萬元的職工創新和節約獎勵基金,及時獎勵節約型班組、節約型能手、降本金點子等。去年,武鋼申報專利972項,實施職工技術攻關2000多項。
拓市場:604個團隊敲門賣鋼
市場是企業的生命線。在產能過剩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,如何及時發現和創造新的客戶需求,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。
多年來,武鋼營銷公司只有三個層級:營銷總部、六大片區、23家分公司。
去年9月,武鋼取經海爾,實行“人單合一”營銷模式。他們組建604個經營體,每個經營體3人左右,由客戶經理、工程師、客戶代表組成的營銷團隊,向大客戶敲門賣鋼。
公司對“經營體”實行量化考核,營銷人員收入與訂單業績直接掛鉤。
去年,銷售員儲快樂率領的經營體在濟南爭取到了多個大客戶,為公司增效1000多萬元,他的年收入達到36萬元。最高月份,拿到8萬多元,“交稅比老婆工資還多”。
武鋼營銷管理部副部長王宏斌介紹:“如今,武鋼不僅賣‘布’,還直接賣‘衣服’。”武鋼在全國布點10個鋼材剪配中心,加工汽車板、家電板、酸洗鋼、硅鋼片等產品,直接為終端客戶生產零件,配送上門。
去年5月,武鋼在全國鋼鐵行業率先調整組織結構,由營銷公司制定每天生產計劃,以往執行該職能的生產部則改成制造部,由發號施令者變為資源提供者。
目前,武鋼產品直供客戶的比例,由以往的30%升至50%以上。
調結構:“雙高”鋼占比升至83%
武鋼的核心競爭力,是擁有一批高技術含量、高附加值的“雙高”產品。“武鋼是國內惟一通過自主創新開發生產高級轎車用鋼的鋼鐵企業。”武鋼科技創新部部長袁偉霞介紹,去年3月,上海通用汽車第四生產基地落戶武漢,武鋼斬獲一半用鋼份額。目前,武鋼汽車板通過31項認證,打開上海大眾、東風日產等高檔轎車供貨大門。
統計數據顯示,2005年武鋼汽車板產量不到1000噸,到去年產銷量已達250萬噸,位列中國鋼企第二。
去年,一度放緩投資的鐵路市場回暖,武鋼重軌馬力重開,月銷量超7萬噸,搶下高鐵1/4市場份額。去年通車的武漢地鐵2號線,鋼軌全部出自武鋼。
去年,國家電網投資超3000億元,主要用于變壓器。武鋼硅鋼斬獲35臺大型變壓器用鋼供貨權,高端硅鋼首次進入特高壓及直流換流變壓器領域。去年,武鋼硅鋼產銷量同比增長12.1%,穩坐中國冷軋硅鋼的老大寶座。
去年初,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投入建設。該橋工程項目部剛成立,武鋼銷售員就上門,拿到17萬噸鋼梁鋼訂單。
據統計,武鋼去年完成新試、新推產品471萬余噸,高端磁軛鋼等11個獨有品種填補國內空白,“雙高”產品比例提高到83%。
與此同時,武鋼關停并轉,淘汰落后煉鐵產能41萬噸、煉鋼產能180萬噸、軋鋼產能60萬噸。
為進一步增強研發實力,武鋼去年投入科技進步的費用70億元,超過公司銷售收入的3%。
多元化:“非鋼”賺回30億
去年春,一則“武鋼養豬”的消息,曾引發公眾對武鋼發展的憂慮。
武鋼領導則認為:日本新日鐵有40%的非鋼產業,德國蒂森·克虜伯的非鋼產業占到一半份額。放眼全球,向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延伸,發展非鋼產業是鋼企發展的必由之路。
從去年開始,在武鋼人的字典里,“非鋼”不再是“輔業”,而是與主業平起平坐的“相關產業”。
武鋼有1700臺貨運車,每年發送千余萬噸鋼材。以往,在吃完“鋼鐵飯”后資源閑置,每年要補貼1700萬元。運用這些資源,武鋼成立物流公司,既做武鋼活,還到市場上攬活,為富士康等送貨。去年,公司承攬的非武鋼物流業務利潤,同比增長351%,上繳利潤突破億元。
武鋼后勤集團做起百姓居家生意,將熱乎乎的盒飯,端上了武廣高鐵,還承攬搬家、保潔、家具維修、開鎖修鎖等生意,一年收入6億元。
去年,武鋼相關產業實現利潤30億元,同比增長32%,超過了主業利潤。
目前,武鋼相關產業涌現出“9朵金花”:礦產資源、國際貿易、物流、高新技術、冶金工程及裝備制造、鋼材深加工、資源綜合利用、金融和現代城市服務業等,成為武鋼的贏利大戶。
攢后勁:鎖定外礦400億噸
世界鐵礦石資源高度集中在淡水河谷、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礦山企業手中。與中國眾多鋼鐵企業一樣,武鋼鐵礦石原料主要依賴進口,深受三大巨頭壟斷之苦。
為了打破三大巨頭的壟斷,武鋼近年來在海外快速“跑馬圈地”,采取購買礦權、股權,合資、獨資、參股等多種經營方式,在馬達加斯加、加拿大、巴西、利比里亞等國家投資鐵礦石。
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的礦山,是武鋼海外投資的第一個鐵礦石項目。去年,全球鐵礦石需求下降、價格下跌,武鋼在加拿大挖礦賺了3.5億元。
今年,武鋼在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巴西等國的項目增產或新投產,“洋礦石”產量爆發增長,年產量可達1500萬噸,是去年的1倍。
如今,武鋼鎖定海外權益資源量400億噸,成為全球鋼企的“礦老大”,2015年可實現鐵礦石的全面自給,掌握了長遠發展的戰略主動權。
市場形勢嚴峻,武鋼領導層從不諱言,而是將生產經營形勢及時傳達到每一個班組、個人。
去年8月至11月,武鋼進行階段性全員減薪:高層降50%,中層降薪30%,一線工人降薪則不得超過20%。
鄧崎琳說:一要靠創新,二要靠職工,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和根本力量。公司上下,都將市場壓力變為改革創新動力。
進入7月,紅鋼城里勞動競賽熱潮涌動。走進武鋼廠區,“決戰六七八”的標語四處可見。
鋼鐵寒冬會持續多久?目前尚無定論。但武鋼人始終堅信:經過寒冬的洗禮,必將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。
編輯: 孟筠 來源:荊楚網